都市汽车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 首页
  • 业界车讯
  • 新车评测
  • 新车上市
  • 新车能源
  • 热点
  • 首页 热点 正文

    人鸟大战不断升级,想阻止鹦鹉乱翻垃圾桶太难了

    发表于:2022-11-23 10:48:55    来源:IT之家    阅读量:7497   
    恢复

    当第一只鹦鹉学会翻垃圾桶的时候,人们只是感叹这个小家伙是多么的聪明和可怜。

    但仿佛一眨眼,地球人发现自己错了,完全低估了鹦鹉的智商,因为现在所有的鹦鹉都学会翻垃圾桶了。

    鹦鹉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垃圾桶变成了易拉罐想吃的话掀开盖子就行了,但是他们到处扔垃圾

    但是,人类觉得很难它们不仅要在鹦鹉吃饱喝足后打扫卫生,还不能和这些小动物激烈搏斗但我们还是要反击,就是把垃圾桶武装起来,让鹦鹉翻不到垃圾桶

    甚至在几天前,就有研究文章显示,人鸟冲突仍在升级。

    那么,它能成为赢家吗。

    这场冲突发生在澳大利亚一些地区的鹦鹉已经完全适应了城市生活他们可以用饮水机解渴,可以翻垃圾桶找吃的,到处都有自己的厕所人们费力地把垃圾收集到桶里,然后他们很容易地再把垃圾倒出来

    在网友眼里,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很可爱,但在一些当地居民眼里,鹦鹉根本就是会飞的老鼠,只是价值更高而已。

    起初,人们以为把盖子盖在垃圾桶上会阻止鹦鹉翻找垃圾,但鹦鹉有办法打开它。

    它只需要站在边缘,然后用脚打开盖子让出一个缝隙,再用嘴控制盖子打开盖子,一套动作流畅。

    对他们来说,就像打开了一个盲盒一只鹦鹉可以打开垃圾桶,吸引它的邻居

    在这种盲目开箱子的氛围中,研究人员意外地发现,鹦鹉已经在互相学习打开垃圾桶的技能。

    起初,会翻垃圾桶的鹦鹉只存在于大城市,但后来这种情况开始蔓延到周边地区换句话说,这些小家伙不仅完全适应了和人类一起生活,甚至开始进化自己的生存技能

    为了防止鹦鹉入侵垃圾桶,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

    起初,在垃圾桶的盖子上增加重量是很常见的,也就是加一块石头:

    但是,这显然又是对parrot智商的低估。

    他们很快明白了问题所在,然后开始推滚石,把它带到垃圾桶边上,最后让石头掉下来然后吃喝,不要耽误填饱肚子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用嘴控制砖块的顶部,让这些不容易移动的砖块站起来,很容易滚动。

    也会从底部攻击,利用杠杆原理,移除砖块:

    不,给孩子找个学校。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断思考升级垃圾桶。包括但不限于用鞋子夹住垃圾桶:

    将重物固定在垃圾桶上,

    垃圾桶加钉子和橡皮筋,

    用木棍把垃圾桶粘住,只留下一个可以打开的小空间:

    总之,研究人员检查了3000多个垃圾桶,发现不仅防御在不断升级,鹦鹉也在不断克服问题。

    比如你的定重会被破坏,被拿走。

    它们也对玩具蛇和玩具猫头鹰的威胁免疫,甚至会砸碎插在垃圾桶里的棍子。

    对此,手办大频道Maker ' s Muse也开启了挑战模式,想知道鹦鹉的极限在哪里首先,他设计了一个带有标志性红色盖子的迷你垃圾桶道具

    鹦鹉很快学会如何打开盖子,自己拿食物,这对它们来说太简单了。

    然后他给垃圾桶加了两个塞子:

    鹦鹉拔掉了软木塞:

    较粗的树枝需要从特定的方向取出,这对鹦鹉来说并不难。

    在垃圾桶上绑个蝴蝶结怎么样。

    鹦鹉会觉得这是个副题。

    但他并不是没有发现鹦鹉的弱点。

    我只是有点害怕他家的填充鸟。鹦鹉遇到它,总会不自觉地挪几步,而且可能很丑: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垃圾桶上加一把锁,让鹦鹉真的打不开,反而变得更不方便人们扔垃圾。

    其实不用想了人鸟大战的最后胜利,肯定是属于人类的毕竟手里牌多,花样层出不穷重新设计一个垃圾桶是件大事

    但有些人对此并不看好,因为鹦鹉真的在学习很多年前他们连垃圾桶都没打开过你怎么保证这些花里胡哨的垃圾桶加固方案以后不会被他们破解

    其他人提出了新的观点鹦鹉能翻垃圾桶,是因为它们适应了人类社会但也许再过几年,人类也会适应满是垃圾的街道如果他们翻身了,问题就解决了

    参考资料: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 Copyright © 2012- 都市汽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网站地图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
  • f1f2f3f4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