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汽车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 首页
  • 业界车讯
  • 新车评测
  • 新车上市
  • 新车能源
  • 热点
  • 首页 热点 正文

    湾区科技创新,如何协同?丨十问广东经济

    发表于:2024-02-18 21:00:46    来源:金羊网    阅读量:4642   
    恢复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粤港澳大湾区最鲜明的底色,无疑是科技创新。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领跑全国,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第二位……这些都是大湾区科创锃亮的名片。

    与此同时,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创高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科技人才云集,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之势。此时,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寻求“最大公约数”,尤为关键。

    朝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如何协同,让创新要素的流动更顺畅?

    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图源:新华社

    源头活水

    纵观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往往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已处于塔顶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今剑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寻找“源头活水”是关键。这意味着要在“从0到1”的基础创新取得突破,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多个城市。城市间定位不同、各有所长,如何将这一优势最大化?

    重大平台,是一个突破口。

    一方面,激发“大活力”,集群成形。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广东省实验室等20多个科技创新载体已投入使用。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陈立看来,大湾区科技创新全链条都将从中受益,在科学研究和成果孵化的效率方面有望实现飞跃。

    放眼整个大湾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高端科研资源形成集群之势。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为有源头活水来”,粤港澳三地科学家在“家门口”就能开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双向奔赴。

    在深港,鹏城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中国算力网”香港城市节点于去年12月正式成立。由此,香港科学家可以背靠内地,使用全国算力开展科研。鹏城实验室也能借助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加强全球合作。

    不仅如此,今年1月初,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名单出炉,这些实验室均是粤港澳三方或粤港、粤澳双方的具有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建设。

    从0到1,激活创新源头,期待越来越多的原创科学成果从湾区走向世界。

    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内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图源:新华社

    强强联合

    需要指出的是,基础研究成果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终点。将产业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用“金点子”赋能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如何破题?

    产业、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强强联合,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特色。

    这里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生产链条,又有科研创新能力强、与国际充分接轨的优势,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于是,我们看到,刚揭幕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学工业信息与智能研究所,汇聚了跨学科人才,组成强大的工业顾问委员会阵容,将积极探索智能化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推动大湾区乃至全国产业升级。

    另一边,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成为澳门大学在大湾区设立的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一条从原始科技到融入大湾区产业链的完整生态链由此展开。

    而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数百家科技企业扎堆河套合作区,“楼下科研实验、楼上创业孵化”成常态。

    从1到100,产学研“强强联合”,大湾区呼唤更多的创新改革与试验探索。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绿色通道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三个法域、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是优势,也是挑战。大湾区最重要的融合,是规则和标准的统一,已是各方共识。协同创新,重在规则衔接,难也在规则衔接。加快实现“软联通”,是“制度之异”变“制度之利”的有力举措。

    比如,科研物资的跨境流动——

    “绿色通道”提高通关效率。去年7月,广州市第一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印发,以广州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为试点,相关物资审批时间由1—2周缩短至1—3天,进境检验检疫时间由3天缩短至1天。

    重大平台进一步提速升级。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了科研机构“白名单”制度,对日常往返园区工作的“白名单”内的科研人员及其携带物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

    再比如,科研资金的跨境流动——

    总部设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曾立下多项创举。2019年,该实验室成为唯一在香港设立分部的广东省级实验室,还完成了香港和内地科技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最大的一次性拨款。

    资金过河到港,让香港科学家看到了希望,能真正地参与国家的海洋科学大计划,推进粤港科技协同创新。

    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生态才能更加开放。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最强大脑

    如今,大科学装置已成集群之势,重大创新平台接连落地。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走?

    科技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当务之急,还需加强引才育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和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

    香港科技大学校区。图源:新华社

    汇聚人才,加强高等教育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吸引了包括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等一大批内地及港澳科学家前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除此之外,香港、澳门有多所院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合作办学,对粤港澳人才培养合作和协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接轨国际,打造高端对话平台。

    去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了多位诺奖得主及近百位海内外院士云集大湾区。

    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代表,广东还打造了一系列的高端对话平台,为大湾区乃至全球人才合作交流提供条件。

    优化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从省级到各地市,相关探索已经落地:广东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推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深圳还入选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

    数据显示,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看内地,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汇聚科研人员总数超1000人,吸引港澳地区专家学者超200人。再看港澳,截至今年1月24日,已有近1万名内地人才通过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赴港。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

    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人才高地”之势,向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迈出坚实的一步。

    话题研究员 卞德龙 唐子湉 汪祥波 辜继漫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 Copyright © 2012- 都市汽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网站地图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
  • f1f2f3f4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