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小众考”持续20多年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上海市进行普通高校专升本、插班生工作试点的批复》,上海市教委经研究决定,同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24年在部分专业中继续开展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试点工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沪上高校“插班生”招考自2000年起推出,试行第一年就有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海大学等7所高校参加。参与试点的高校各自公布招生简章,选拔对象为外校本科一年级优秀学生,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均由高校自主确定。近年来,全市每年插班生录取人数均在260人左右,他们获得考入理想院校的第二次机会,当年秋季学期就可以插班方式进入新校二年级就读。
通常,插班生的招收名额会控制在本科高校一年级学生总数的2%以内,由上海市教委根据试点高校上报的计划进行统筹。可以说,插班生是一项“小众”考试。比如,同济大学2023年招收插班生计划总数最多12名,招生专业为地质工程、海洋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考试科目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从制度设计和安排看,插班生旨在搭建贯通高校之间的小型“立交桥”,包括给部分高考“发挥欠佳”及填报志愿不当的考生以重新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机会。
从理性择校到更理性选专业
招收插班生有关事宜通知显示,报考学生一年级所修课程考试成绩均须及格且达到报考试点高校规定的成绩要求,并符合本市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的其他条件,经学籍所在普通高校同意后可以报考。而且,每位学生只能报考1所试点高校。
记者发现,近几年来,大部分试点高校的“插班生”招收人数基本没变,但也有一些高校的招生人数略有提高,比如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12名“插班生”,2024年同一专业的招收名额增加到20名。相关负责人表示,上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考虑到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今年略微扩招了一点。
眼下,逆向考研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报考“双非”高校即非一流大学也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研究生,相当于从较高级别高校考到较低级别高校继续深造。因此,与其迫于就业压力到大四时逆向考研,拼命挤上读研高校的“彼岸”,倒不如在大一时就“插班”到更好专业,而不必太在意校际差别。
“二次高考”不再是单向“独木桥”
王欣目前就读于上海某高校的法学专业,准备报考2024年上海大学的法学插班生。之所以选择报考插班生,一开始觉得没有什么风险,就想试一下,备考后才逐渐投入,感觉就像经历“二次高考”。
“考插难度其实还挺大的,上大的法学又一直是考插的热门,但如果没考上也没关系,至少这大半年里我在准备考插的过程中英语有了很大进步,之后无论考研还是工作都能用得上。”她说。
社交平台上,有成功上岸的考生表示,自己通过努力从非重点高校考至“985”高校,第一学历得到了很大提升,感觉很值;也有未考上的考生表示,考插竞争激烈、整体难度较大,但备考压力较小,即便没考上也可在原学校正常就读。
这条路,不再是单向“独木桥”。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对于那些出于各种原因、希望再拼搏一下心仪高校的学生来说,插班生政策不仅是一个机会,更打开了重塑人生的通道。“插班”成功的学生,感触最深的往往是,这一年让自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没有成功的学生,也因为这一年的努力,使自己成为原学校学生中的佼佼者,为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给第二次机会对高考生公平吗
插班读“985”,“二次高考”公平吗?给部分学生两次机会,会否影响高考公平性?“是不是只有通过高考统招录取才是公平的呢?”在樊秀娣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她表示,因为插班生招生考试以笔试为主,考题难度高,招生名额少,没有认真备考的学生,光凭“运气”不可能成功。所以,学生没有一定的准备,一般不太会随意选择报考。客观上,插班生政策实施至今,总体秩序井然,考生普遍认可。
对于人员流出的高校,又是否会造成尖子生的流失?樊秀娣认为,对于普通院校来说,插班生政策不会影响学校对学生培养规划的实施推进。因为插班生的招生条件中,对考生的原学校学习成绩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插班生考试的科目也与学生原本就要学习的科目一致。所以,插班生政策会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不会因学生大一期间要备考插班生考试科目而耽误学习。
总之,插班生政策,给予了学生更多一种选择高校的机会。只要高校对插班学生招生工作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就会给学生带来多样化发展的希望,这对提升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樊秀娣说,“毫无疑问,要使插班生政策落实到位,不仅需要管理者不凡胆识,还需要相关各方人员通力协作。”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